退役军人的奋斗舞台,不止于创业浪潮与治理前沿。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一个个平凡岗位上,有一群默默耕耘的退役军人。他们脱下军装,却把忠诚担当的军人本色、精益求精的过硬作风带入新征程,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以坚守诠释责任,用奉献书写担当。今日,人民日报数字联播网特别聚焦三位来自成都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群体中的“就业先锋”,看他们如何在职业教育、国防教育、宣传战线的赛道上,绽放“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华丽转身:从“导弹方阵”到“育人讲台”
崇州市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童志远,实现了从“导弹方阵”到“市场前沿”再到“育人讲台”的多次华丽转身。原为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讲师的他,2013年自主择业回到四川崇州。11年多来,他凭借在军队中淬炼的过硬政治素养、扎实理论功底、卓越组织协调和思想教育能力,精准定位自身优势,将军队政治工作的“传家宝”转化为在地方就业奋进的“金钥匙”。
童志远的足迹遍布企业、学院和学校,始终围绕着“人”的工作。在全友家私,他着力构建企业文化与宣传体系,有效凝聚员工力量;在崇州市人才学院,他精心擘画人才发展蓝图,积极服务地方需求;在中信国安建工集团,他以党建为引领,努力筑牢国企发展的“根”与“魂”。最终,他将事业的落脚点放在了职业教育这片沃土上。
“育人讲台”上的童志远。受访者供图
在成都蓝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童志远聚焦技能人才培养,用心搭建就业桥梁;在四川绵阳高级技工学校崇州校区,他更是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度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他将部队里常用的思想动员、典型引路、文化建设等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学生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国家“技能强国”战略倾注了满腔心血。童志远的经历,是退役军人将特殊专业技能成功转化为地方工作优势的典范,展现了军队政治干部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风雨兼程:国防教育的“播种人”
天府新区的正团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田华,将自己的后半生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全民国防教育。这位参加过3·14藏区维稳,5·12汶川、4·20芦山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6次的功臣,2017年退役后,奉献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利用服役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央级媒体发稿200余篇、拍摄制作电视专题片10余部的经验和特长,为武警警官学院、海军潜艇学院等十余家军地单位进行文化环境策划打造,参与“解放成都纪念馆”项目展陈大纲编写,参与“四川省退役军人‘两个服务’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
热衷于国际教育的田华。受访者供图
而田华最倾注心血、最为人称道的事业,是策划并推动实施退役军人服务学校国防教育。他被聘为天府四中等9所中小学国防教育副校长。2022年12月,他向退役军人事务部及全国退役军人厅(局)长进行汇报展示,获得高度认可。他牵头编写《四川天府新区中小学校国防教育“八一”应用课程》、课例及国防教育基地、课程服务标准,让国防教育系统化、课程化、标准化。他发起创立“熊猫上校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服务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50000余人次,该服务队被退役军人事务部评为全国1000支优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他还发起成立成都市“红领巾国防学院”,创新成立社区少年军校,2023年六一、2024年七一两次向省市主要领导汇报展示,获得广泛好评。田华的相关事迹受到《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及退役军人事务部、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报道。他成功地将他深厚的军旅积淀和对国防事业的无限热情,转化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阳光雨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国防教育“播种人”,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以笔为刃: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大邑县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吕永祥,是一位在文字战场上持续战斗的“老兵”。2009年退役后,他先后在林业、园林、水务等地方政府从事服务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充分发挥在军队政治机关长期从事文字材料工作的特长,挥舞文笔继续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建设工作作好宣传。他的使命,是发表一篇篇观点鲜明、文笔犀利的文章,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自2020年起,吕永祥辛勤笔耕,先后在人民网、光明网、共产党员网、人民论坛网、党建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组织人事报等中央级媒体发表文章400余篇;在四川组工网、天府时评、四川党建网、宣讲家网、西南商报等省级媒体发表文章200余篇。一篇篇作品的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奋笔疾书和常年累月的积累精进。他的文章立场鲜明、言之有物,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效性,又具备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
笔耕不辍的吕永祥。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吕永祥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大邑县“抗击疫情先进个人”、“大邑县2022年度最美奋斗者”。吕永祥用他的笔杆子,生动践行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离军不离党”的铮铮誓言。
童志远的讲台、田华的国防教育课堂以及吕永祥的笔、,构成了退役军人就业画卷中另一道亮丽而深刻的风景线。他们证明,退役军人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冲锋陷阵或管理一方,同样深刻地体现在思想的引领、文化的塑造和精神的传承上。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默默耕耘,影响深远。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退役军人是国家人才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锤炼,拥有着坚定的信念、过硬作风和强烈的使命感。只要平台合适,定位准确,他们就能在任何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新的战场上续写军人荣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周飞
责编:陈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