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3 日,北川羌族自治县 –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羌漆集录团队(由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产品设计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的12 名师生组成),专程前往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开展为期 4 天的深度调研与访谈活动。此次调研以 “记录非遗技艺、助力活态传承” 为核心,通过实地观摩、技艺交流、座谈研讨等形式,系统梳理古羌水磨漆艺的传承现状,联合当地传承人、政府部门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
千年技艺:从历史中走来的非遗瑰宝
水磨漆艺作为羌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于2018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成立于2012年,是省内唯一专注于水磨漆艺保护与传承的机构。团队成员在传习所所长李明远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座融合羌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展示功能的文化空间(图1)。
图1 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地图
"水磨漆艺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千层万磨'的工艺精髓。"传习所工艺导师王师傅向队员们介绍,"一件完整的漆器需要经过选胎、裱布、刮灰、上漆、打磨等72道工序,制作周期长达三个月至半年。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川羌族水磨漆艺” 的核心保护与传承阵地,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自 2010 年成立以来,已累计接待高校调研团队 60 余支、社会参观者超 5 万人次,培养漆艺学徒 30 余人,带动周边 20 余户村民通过漆艺相关工作增收。传习所内,兼具羌族碉楼元素与传统漆艺装饰的大门(见图 2),刚入目便让团队成员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图2 传习所漆艺大门
“水磨漆艺是羌族先民智慧的结晶,西汉时期便有记载,清代羌人马达兴对其改良后,形成了‘以水磨色、以漆传情’的独特风格。” 传习所负责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红志(从事水磨漆艺 42 年)向团队介绍,这项技艺需经打坯、褙布、上灰、水磨、上漆、绘制、抛光等近 80 道纯手工工序,仅 “盖面漆画” 环节就需在湿漆未干的 30 分钟内即兴创作,对工匠的技艺与灵感要求极高。在传习所的历史展厅,团队通过老工具、旧账本、传统漆艺图谱等实物,直观了解到水磨漆艺从 “实用器具” 到 “艺术藏品” 的演变历程。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与朱红志及传习所 5 名核心传承人(平均从业年限 15 年)展开多场专题交流。在技艺工坊,传承人现场演示了漆料配制、水磨抛光等关键工序 —— 从海拔 1000 米以上的羌山采割生漆,到加入矿物颜料反复研磨调色,再用细砂纸沾水水磨至漆面如镜,每一步都让团队成员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细腻。
图3 漆料配制
“现在最大的难题,一是年轻人耐不住性子学,80 道工序至少要练 3 年才能入门;二是生漆成本高,一件中等尺寸的漆艺作品仅材料成本就超千元,市场推广难度大。” 朱红志坦言,尽管传习所采用 “年薪制 + 因材施教” 模式吸引学徒,但目前稳定从事漆艺的年轻人不足 10 人。团队成员、川农产品设计专业的常丹宁涵记录道:“传承人提到,他们尝试过将漆艺融入文创产品,但缺乏专业的设计与营销团队,产品很难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交流中,双方还就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 展开探讨。传承人展示了近年尝试的 “漆艺 + 3D 建模” 设计稿 —— 通过数字技术预先呈现漆画图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提高创作效率。“这给了我们启发,或许可以发挥高校优势,为传习所提供设计优化、市场分析等支持。” 团队指导老师、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铭教授表示。
在传习所的作品展示区(见图 4),一件件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漆艺作品让团队成员驻足细品:采用传统蜂蜡封口工艺的漆艺葫芦,能长久锁住内置的羌山蜂蜜香气;以羌族刺绣纹样为灵感的彩绘茶杯,漆面触感细腻却暗藏立体纹理;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斩获 “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 的漆艺古琴 —— 琴身以水磨漆工艺打造,漆面呈现出羌山云雾的渐变效果,同时结合现代声学设计优化共鸣腔,实现了 “颜值” 与 “实力” 的统一。
“这些作品证明,非遗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对切入点,就能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团队成员张雨昕一边拍摄作品细节,一边与传承人交流设计思路,“比如这件漆艺车挂件,若能结合当下流行的国潮元素调整图案,或许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在制作现场,团队还记录下学徒们创作的过程,观察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的创新尝试。
图4 漆艺葫芦
调研的核心环节,是团队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文旅局、传习所传承人、当地文旅企业代表共同召开的座谈会。针对水磨漆艺的传承与发展,团队结合前期调研提出三项具体建议:一是联合高校开设 “漆艺设计工作坊”,由川农师生为传习所提供产品设计、包装优化、新媒体推广等志愿服务;二是推动 “漆艺进校园”,在北川中小学开设兴趣课程,从青少年群体中培养潜在传承者;三是打造 “漆艺研学路线”,结合北川羌寨旅游资源,让游客通过 “体验采漆、参与水磨、定制作品” 感受漆艺魅力。
“高校团队的加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资源。” 北川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表示,将支持传习所与川农团队合作,先试点 “漆艺设计工作坊”,并计划将水磨漆艺纳入当地 “非遗研学精品路线”。
“这次调研不仅让我们摸清了水磨漆艺的‘家底’,更找到了高校服务非遗传承的切入点。” 团队负责人陈铭教授表示,后续将整理调研资料,形成《古羌水磨漆艺传承现状与发展建议报告》,并推动川农相关专业与传习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据悉,团队已启动 “羌漆集录” 线上展厅建设,计划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水磨漆艺的技艺流程与作品魅力。
此次川农羌漆集录团队与北川的深度联动,为古羌水磨漆艺的 “活态传承” 注入了新活力。未来,随着高校、政府、传承人、市场的多方协同,这项承载着羌族文化记忆的传统技艺,有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