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米城乡,青山含翠,稻浪飘香。25日,一场聚焦乡村振兴的工作交流会在达州市达川区米城乡隆重举行。此次交流会由达州市中小微企业商会与成都厚德智成企业管理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政企代表、农业专家、电商从业者等各位嘉宾,围绕“产业帮扶、技术赋能、品牌打造”三大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乡村+电商+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为米城乡乃至川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产业帮扶见实效 消费协作暖民心
交流会上,达州市中小微企业商会披露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自商会组织民营企业参与米城乡“我在米城有亩田”活动以来,已累计带动村民销售米城大米数万斤,销售金额突破数十万元,直接惠及当地50余户种植家庭。与此同时,针对“达县米线”这一地方特色产品,商会还牵头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多家食品加工企业与米城乡签订代加工协议,将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整合为规模化产业链,让传统美食走出乡村、走向全国。
米城乡郑乡长介绍,当地依托高山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不仅成功打造“米城寨”特色品牌,还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亩产稳定在850斤以上。“我们从选种、种植到加工、包装,都建立了标准化流程,确保每一粒米都带着‘米城寨’的生态印记。”该书记表示,政企合作的消费帮扶模式,既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村民在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益。
技术赋能破瓶颈 模式创新激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造血’,核心在技术。”达州市中小微企业商会会长李涛先生在交流会上提出的“公益有偿+资源换服务”合作模式,引发在场嘉宾热烈讨论。据悉,为提升米城乡自我发展能力,政企双方计划在当地成立运营中心与大数据新媒体中心,通过整合电商平台、物流资源、营销渠道,推动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
品牌打造赋新能 文化传承续乡愁
“一碗米线,承载着达县人数百年的记忆。”据悉,达县米线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是当地农民为利用剩余大米制作的简易食品,经过数百年发展,已形成浸泡、磨浆、蒸制等独特传统工艺,并依托砂锅烹饪形成酸辣、麻辣、三鲜等多种特色口味,成为川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为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米城乡联合商会与企业,计划从品牌建设入手,为“达县米线”注册专属商标,设计特色包装与LOGO,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我们还通过举办征文活动、拍摄宣传短片,讲述米线背后的乡愁故事,让‘达县米线’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除了“达县米线”,“米城寨”大米也在品牌化道路上稳步前行。交流会上,政企双方共同探讨“米城寨”品牌升级计划,准备未来将通过举办“插秧节”“丰收节”等特色活动,结合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扩大品牌影响力,让“米城寨”成为生态、优质、高端的农产品代名词。
长效协作谋长远 示范引领促发展
“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达州市中小微企业商会会长李涛先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商会已计划在米城乡协助建立商会联合工会与党支部,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构建政企长效协作机制。按照规划,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政企双方将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经济融合,重点打造电商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本土电商人才,让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持续增强。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米城乡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更为川东北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达州市中小微企业商会,计划下一步将以米城乡为试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乡村+电商+特色产业”模式,引导更多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政企联动、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夕阳西下,米城乡的稻田在余晖中泛着金光。这场凝聚政企智慧的交流会,如同播下的种子,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相信在政企携手努力下,米城乡将凭借特色产业、电商赋能、文化传承的“组合拳”,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文波)